11月1日至3日,中央电视台《故乡》栏目摄制组走进通城,用镜头记录通城县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多彩的民间风俗。
为提高节目观赏性,摄制组一行深入大坪、石南、麦市等乡镇对药姑山瑶乡拍打舞、赛锣赛亮会、黄龙山牮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现场摄制。
药姑山瑶乡拍打舞
图为:药姑山瑶乡拍打舞 通城“拍打舞”原名“拍打歌”,自明清以来流传于通城,由当地民间流传的以手互相拍打自娱自乐的原生态舞蹈发展而来。作为民族民间舞蹈,既有吴楚文化特点,又有瑶族风情展示。2007年,通城《拍打舞》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列入全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2011年,通城县被湖北省文化厅命名为“拍打舞艺术之乡”。
《魅力故乡》栏目摄制组拍摄药姑山瑶乡拍打舞现场
图为:《魅力故乡》栏目摄制组拍摄药姑山瑶乡拍打舞现场 赛锣起源于明代,原为过年时石南胡黎二姓分别用锣鼓迎接、欢送两位官员,两姓锣鼓不期而遇,形成赛锣。赛亮也起源于明代,“三十夜里的火,月半夜里的灯”在民间广为流传,村民认为,只有火旺灯明,才能风调雨顺、人兴财旺。于是,灯火为赛锣开道,赛锣为赛亮助威,二者融为一体,流传至今。现在,石南镇每年都要举行大规模的赛锣赛亮会,男女老少都热情参与,场面蔚为壮观。
据史料记载,北宋初年,湖北省通城县麦市镇黄龙山牮楼咀(今麦市镇天岳村)沿用汉代作坊始产火纸,牮纸以楠竹为原料,纸张色泽淡黄,细腻平滑,吸水力强,主要用于记帐、习字,也用于冥钱火化。南宋绍兴五年(1135年),“岳飞征杨么,过通邑,憩崇仙里”。岳飞称赞“牮纸,可通黄道。”从此,通城牮纸历代相传,成为了当地手工业主流产品,畅销于湘、鄂、赣三省边区。如今,该村仍使用水车水碓碾料,古代纸槽造纸。
石南镇赛锣赛亮会准备现场
图为:石南镇赛锣赛亮会准备现场 在整个拍摄的过程中,摄制组的成员工作兢兢业业,不辞辛苦。由于此次拍摄题材的特殊性,拍摄地大多在农村偏远山区,有些地方汽车不能直接到达目的地,摄制组的成员只能扛着笨重的拍摄器材前行。在石南镇梅港村拍摄赛锣赛亮会时,摄制组的成员扛着拍摄器材足足步行了3公里山路,拍摄完毕已经是深夜11点多。
石南镇梅港村村民准备前往赛锣赛亮会比赛场地
图为:石南镇梅港村村民准备前往赛锣赛亮会比赛场地 “只要能够圆满完成此次拍摄任务,唤起大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,再辛苦也是值得的。希望能用我们独特的、真实的视角为电视机前的观众展现不一样的通城。”《故乡》栏目负责人说。
石南镇梅港村村民前往比赛场地观看赛锣赛亮会
图为:石南镇梅港村村民前往比赛场地观看赛锣赛亮会 据了解,《故乡》是中央电视台2013年精心打造的一档大型人文类栏目。节目不仅向社会各界介绍各地区蕴涵的丰富文化内涵,而且努力展示各地区的旅游资源、风土人情以及改革开放后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重要成就,力求打造既有历史沉淀,又洋溢着时代风貌;既具有文献价值,又提供现实指导的优秀地域文化传播品牌,对地方经济现状、文化旅游、城市品牌、资源特产等起到广泛的宣传作用,从而带动地方经济的迅速发展。 |